[品质管理]改善并不是越快越好


持续学习

[品质管理]改善并不是越快越好

    在当前激烈竞争中,企业想保持发展,必须要进行改善(カイゼン)。
    如制造业中就是针对Q(品质)D(交付)C(成本)的不断优化,提供质量更好,交期更短,价格更便宜的产品。
    但是推进改善意味着变化,变化在组织中绝对不是人家人爱,花见花开。在经历最初痛苦的与工作的适配过程之后,快速,准确,低耗能地解决问题就会让人进入舒适区。用最少能量解决问题,是大脑的天性。当你告诉人们要从新经历一遍痛苦的适配过程。人就会产生一定焦虑,担心做不好新工作,达不到之前自己的工作表现等。快要适配成功的时候,又说:嗨,我发现这样做更好,你再变更一下工作内容。你可能会被一顿怒斥为啥不早点说。
    其中原因可以用舒适区理论来解释。人倾向于呆在舒适区,走出舒适区会增加人的焦虑程度,从而产生应激反应,其结果是提升对工作的专注程度。在这个区域中被称作最佳表现区——在这个区域之中,人的工作表现将会得到改善,并且他们的技巧也会被优化。但是罗伯特·耶基斯于1907年的报告中提到“焦虑可以改善工作表现,但是当超过某一最佳激励状态之后,工作表现就开始恶化”,如果一个人离开最佳表现区,他将进入一个危险区,在危险区中焦虑程度的上升或者舒适程度下降会带来工作表现的快速恶化。
    所以管理者或是教练应该让人进入最佳表现区,并且维持一段足够的时间,从而达到更好的工作表现,提升他们的技巧,并且将这些表现和技巧固定下来。
    同样的道理,在目标设定之中改变焦虑的程度就会改变工作表现。

舒适区 英語:Comfort zone 日语:コンフォートゾーン